世界上第座充氣膜結構建成于1946年,設計者為美國的沃爾特·勃德(W.Bird),這是一座直徑為15的充氣穹頂。
1967年在德國斯圖加特召開的第屆國際充氣結構會議,無疑給充氣膜結構的發(fā)展注入了興奮劑。隨后各式各樣的充氣膜結構建筑出現在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上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蓋格爾設計的美國館(137m×7m8卵形),以及川口衛(wèi)設計的香腸形充氣構件膜結構。后來人們認為70年大阪博覽會是把膜結構系統(tǒng)地、商業(yè)性地向外界介紹的開始。大阪博覽會展示了人們可以用膜結構建造永久性建筑。
膜結構建筑從結構上分可分為:骨架式膜結構,張拉式膜結構,充氣式膜結構3種形式
1)骨架式膜結構(Frame Supported Structure)
以鋼構或是集成材構成的屋頂骨架,在其上方張拉膜材的構造形式,下部支撐結構安定性高,因屋頂造型比較單純,開口部不易受限制,且經濟效益高等特點,廣泛適用于任何大,小規(guī)模的空間。
2)張拉式膜結構(Tension Suspension Structure)